今年2月21日,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省级重点课题《“双减”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长程设计和弹性实施研究》专题展示会上,沈雪柔老师执教的《我是汉字拼搭魔法师》一课,让与会专家眼前一亮,赞叹不已。课堂上孩子们趣玩汉字,搭建汉字乐高,自告奋勇走上讲台分享思路。在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里,孩子们不仅感受到汉字组合重构的魅力,更在实践中培养了梳理归纳的习惯。
展开剩余83%这是学校“亲知课堂”的一次生动教学展示。“不同于‘闻知’与‘说知’,‘亲知’是指通过主体的亲身实践和主动地探索获得的知识,强调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。”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、校长唐小俊告诉记者,“亲知”作为一种教育理念,一种课堂教学“范式”,传承与发扬了陶行知先生对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以及对于“儿童立场”的强调。
2024年,作为成功入选南京市“金陵好课堂”的首批实验学校,“亲知课堂”就是学校积极实践与推行的“金陵好课堂”的典型样例。“亲知课堂”什么样?学生发生了什么变化?老师们上课感受如何?南京晨报记者今天带您走进迎来98岁生日的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,一起体验充满魅力的“亲知课堂”。
【“亲知课堂”什么样】
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积极推行的“亲知课堂”,经由核心问题的驱动与操作实践的体验,激发学生兴趣,引领学生主动地生发理解、建立联结。在问题解决与迁移创造中,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表征与个性化的表达,将思考“外显”,让学习“留痕”,进而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。亲知课堂通过建构学习共同体,让学生完整经历学习历程,达成学习与思维的进阶,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低年级:体验神奇的“帽子派对”
2024年10月开始,学校一年级组各个学科的老师们围绕“神奇的帽子”主题,开展了一场家校联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“亲知课堂”系列活动。
读“帽子”:阅读绘本《米莉的帽子变变变》,感知神奇的想象与帽子背后的情感表达;画“帽子”:延伸想象,画一顶自己想象中的帽子;说“帽子”:介绍自己所画的帽子;做“帽子”:利用生活中素材,体现“环保”理念,在爸爸妈妈帮助下做一顶帽子;夸“帽子”:说清楚自己做的帽子的优点;秀“帽子”:2024年11月8日,全体一年级孩子们戴着帽子,盛装出席,和校长老师们、家长代表们一起开启“奇妙的帽子派对”。
“神奇的帽子”跨学科主题活动,实现了从情境浸润到实践创造,最终实现学习成果的生活化迁移的“亲知课堂”全历程,在课程活动中,孩子们实现了知识与技能共长、情感与态度升华,为童年留下美好回忆。
中年级:模仿方言进入艺术情境
“同学们,你们都会哪些家乡的方言呢?”“这句方言的每一个字,都隐藏了一个音符,你们想知道吗?——音乐老师章晨在上四年级歌唱课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。
章晨老师以重庆方言为切入点,通过方言模仿、情境接龙演唱与劳动场景再现,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过程,引导学生感知民歌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。课堂通过“村庄传讯”游戏,深化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的认知,同时借助角色扮演激发形象思维,培育文化认同感与艺术表现力。
高年级:共赴读书节诗歌创作之旅
去年4月,六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以“阅读红色经典,制作红色诗集”为主题设计读书节系列活动,一次“红色诗词赏读会”、一节“红色诗集”制作指导课。同学们共赴“亲知课堂”文学创作之旅。
分组、搜集资料、合作讨论、撰写计划、研读诗词……一本红色诗集的制作不仅考验着小组成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、研读诗词能力、排版能力、审美能力等,更考验着这个团队分工协作能力。“封面、序言、目录、内容、排版……”当一本本精美的自创诗集呈现时,我们惊叹于学生的无限创造力,这样的开放式、自主式的课堂,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,真正做到了“在做中学,在做中思,在做中创”。
【“亲知学生”什么样】
一年多来,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各个学科的老师们全面实践“亲知课堂”,他们发现,孩子们也在悄然变化。
语文:由“知识积累”走向“素养生成”
在语文“亲知课堂”中,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的深度结合,学生经历沉浸式学习,实现核心素养的立体生长。亲知课堂最终实现的是“五感联动的语言建构、具身参与的思维进阶、生态审美的人格涵养、文化基因的理解传承”的新时代少年成长。学生在活动中由“知识积累”逐步走向“素养生成”,如春笋般拔节生长。
——语文 刘清娴老师
数学:由“被动生长”走向“协同发展”
在数学“亲知课堂”中,孩子们获得自主合作、实践操作、自我反思的机会越来越多。例如,数学小先生讲坛活动,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。我们正在策划3月14日数学节活动,师生从设计一个节徽、创造一个数学作品、创编一个数学游戏、开展一次数学演讲等方面开展活动,锻炼学生的创造力。通过“单元学习反思单”,引导学生自主反思,提升反思力。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、运用数学知识,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。
——数学 顾新佳老师
英语:由“知识记忆”走向“场景应用”
在英语“亲知课堂”中,学生的表现不再局限于“朗读课文”或“背诵对话”,而是用语言解决问题(如协商合作、邀请他人);用思维驱动表达(如分析优劣、表达观点);用行动链接世界(如跨文化协作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)。这些真实表现不仅体现了语言能力的提升,更展现了学习者必备的核心素养。
——英语 余艳老师
综研:由“知识灌输”走向“分享交流”
在“亲知课堂”的理念下,我始终相信,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,才能激发他们最真实的学习热情。在准备《小毛虫》这节课时,时安苒同学,用她的观察日记给了我们一个惊喜。她带来的不仅是一本记录蚕宝宝生长的日记,更是一个充满童真与想象的世界。通过这次观察作业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细致观察,更体会到了生命的奇妙。“亲知课堂”的魅力就在于此,它不仅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,更让他们在分享和交流中成长。
——综研 胡慧娴老师
【与传统课堂相比,有何特点】
关注终身发展潜力
与传统课堂相比,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的“亲知课堂”有什么不一样?数学老师徐鹏阳认为,传统课堂以考试成绩、知识记忆为主要目标,而“亲知课堂”更关注能力迁移(学以致用)、品格塑造(责任感、韧性)和终身发展的潜力。“亲知课堂”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,依托亲知历程的主线,让学生亲临学习场域、亲历学习过程、亲近学科知识,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在场感、价值感与成就感。
【校长展望】
“亲知”:让儿童成为 未来世界的 主动创造者
“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”,陶行知先生强调行动实践在认知中的独特优先性。“亲知课堂”理念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,主动学习与实践探索,呼应着陶行知先生儿童六大解放的原理。而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》(2022年版)中,特别强调了“学科实践”“跨学科主题学习”等指向学生主动学习、自主学习的要求。因此,学校提出“亲知课堂”是在国家课程与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前瞻性的实验与探索。
唐小俊介绍,“亲知课堂”的建设目标主要有三点:一是以素养为导向,以指向未来所需的“生活实践力”为目标,传承“教学做合一”教育思想。二是优化和转变学生学习样态,主张主动学习、合作学习、生活学习。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、迁移、运用过程,从理解走向创造。三是迭代和创设真实育人场景。强调知识通过实践和行动获得,创设提出真问题,进行真合作,敢于真表达,培养学生做真人的育人场景。
唐校长认为,AI时代的到来为儿童的“亲知”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路径、方法和空间。“未来,学校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拓更多的‘亲知学习空间’和‘亲知学习场景’,构建便于操作易于评价的‘亲知学习路径’。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导者,让儿童在多样的学习境脉和场景中展开更为灵活、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。”
通讯员 顾新佳 刘靖 姚赛巾 南京晨报/爱南京记者 刘颖
学校供图 股票配资炒
发布于:江苏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股票实盘配资_实盘正规配资门户_联华证券观点